《11點熱吵店》相關評論

阿三
6/10。攝影師當導演免不了用優(yōu)美的鏡頭意象掩蓋故事氣質的空疏,痛打娘舅時空中旋轉的電扇、生日/婚宴上被打斷的歌唱、明星畫報都有豐富的象征性,但敘事主題仍然陷入了保守的偽女性主義,后兩代急切與男性建立生育關系、為男性與母親斗氣甚至不讓自己女兒跟丈夫洗澡,對自由戀愛、懷孕也持恐懼態(tài)度。

桌墊下的老照片
雖然劇情蠻俗套略帶狗血,但是里面的故事卻挺有意思。兩位主演演技不錯,CP感也十足,全劇制作很良心,群演說實話算不錯的了,沒有敷衍。拋開諸多細節(jié)上的瑕疵,整體而言也可以,但也僅僅是還可以。

夠夠夠咿咿
文戲扎實,武戲過癮。面具之下的身份尋找。本片是吳宇森進軍好萊塢的出色代表作。得益于科技發(fā)展,“換臉技術”高假定性設定,令雙男主(警匪)互換了身份,體驗別樣彼此人生,奇觀又“抓人”——故事核心設定,很超前,這不就是3D打印技術,應用于人體器官修復!美國科幻片,果然都走在未來技術發(fā)展的前沿,具有前瞻性和預測性。劇本想象力與創(chuàng)新性加分,戲劇效果驚喜,開篇的鋪墊與設定,出色完成了故事邏輯自洽的因果搭建:警察變臉,佯裝臥底進入監(jiān)獄,套取敵方情報,排雷化解危機,維護公共安全。其次,第二個戲劇性設定,是匪的突然醒來(其實并沒有解釋植物人為何突然會醒來,有點兒不可信),增加最后一道“佐料”,于是這鍋菜燉了起來:<警變匪>被迫越獄;<匪變警>也想擁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,在身份和社會地位互換中,實現“成長”。

松子醬
3.5 政治性+強審美。還是戈達爾標志的跳切、三原色、室內構圖線條、窗外平移的鏡頭。新浪潮政治電影的特性之一是意識形態(tài)被極富沖擊地視覺化,如粉刷著墻壁的語錄、紅寶書堆滿書架并變成街壘、收音機(來自中國的毛主義思想)變形成機槍、作家名被寫上又劃去。青年們對世界局勢游戲般的扮演(各國眼鏡、越南斗笠和玩具飛機)體現激進卻膚淺的革命激情,室內及火車上冗長無休的論述又顯示理論與現實的割裂——他們每天大談不進行實踐就無法了解現狀,但一說到改變現狀卻只能投向炸大學之類的恐怖主義。總而言之,搞革命對于布爾喬亞出身的大學生只能是暑假活動,一到開學就只能無聊地結束了。某種程度上本片很像同時期日本左翼導演的一些政治片,雖然更可能是后者在學前者。拍攝打板的場景時常出現,模糊了電影和現實的界限,似乎也成為了一種預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