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袋女王》相關(guān)評論

你好大的派頭哇
我看著那血紅紅的8.8.。。只能承認,我惡俗,我不知道哪好,一部電影分成10幾次看也算破我記錄了。一星給真實,一星給也許我不理解的臺灣人的回憶和喪親之痛。 同樣是導(dǎo)演自傳形式的片子,《我們天上見》在我這里,隨便選鏡頭就可以完爆之。

曾誠
(163m版)氣勢排山倒海,姿態(tài)卻是拘謹?shù)?。相較于前作的邪典氣質(zhì),回歸到傳統(tǒng)的大歷史敘事,回歸到君王臣子刺客各盡其職的傳統(tǒng)角色定位。尤其喜歡正片前插入的小傳,沐浴在黍離雨中的荊軻和上陣浴血殺敵的嬴政,既是個人氣質(zhì)的描摹,也是貫穿始終的兩種意識的隱喻——君與民。陳凱歌也一如既往非常沉溺與對于這類意象的堆疊灌注著美感,完成著他想象中秦王掃六合的恢弘,但是這種雕琢終究是有盡頭的,不夠揮灑,不夠泰然,反而缺少了粗糲的灑脫。秦王卻為這個困局劈了出路,這個瘋癲癡傻的秦王是是整個故事的點睛之筆。他有志向,也不乏熱血,但有手段,也卑劣。身居高位也渾如怪胎,無人敢親近,完全一個茅盾堆砌起來的混合體。故意把史官作為權(quán)力的意象抽離出來,更顯他的可悲。但是別人會更好嗎?統(tǒng)治者都是如出一轍的殘暴、排外,為維護利益不擇手段。